目前分類:氣功相關 (1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您好 ! 定是專一、專心,最好有專人指導將心置於一處,長久深化練習,不期才可機會[入定],請多多指教。

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819041236AARzq0U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禪定是一種內心專注的能力,所謂「心一境性」,覺悟則屬智慧,是對宇宙真理的體悟,對於萬事萬物,親證緣起性空或無常、苦、空、非我的本質,原始佛教稱為見法。
禪定不是佛教的專利,其他宗教都有;智慧則為佛教所特有的,不共其他宗教。又分三種:聞慧〈聽聞佛法〉、思慧〈思維法義〉、修慧〈依教修行〉,覺悟屬第三階段的修慧。

禪定與覺悟或智慧的關係:
1.就修行次第論:有所謂的戒、定、慧三增上學,前者為後者的基礎,因此,禪定是修習智慧的前方便,想要開悟見法,至少要有欲界未到地定〈進入初禪以前的粗淺定〉的基本定功,透過定力,才能進一步對於萬法作深細的觀察,悟入空性。否則以散亂心觀察諸法,只能做粗淺的觀察,而停留在知識概念〈聞慧、思慧〉的階段,無法親身體悟空性。
2.禪定與智慧能相輔相成,禪定固然有助於智慧的開發,不過,智慧又有助於禪定的修行。因此,佛教要人定慧等持。

以下文章來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402000015KK01525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自淨其意」出自七佛通戒偈: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;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是過去七佛對佛弟子的共通教誡,也可以說是佛法修行的總綱,意思是說:透過持守戒律,廣修善法,淨化心念,而使身口意三業清淨。

  其中「自淨其意」是佛法修行的核心,然而要達到心念的清淨並不是一蹴可幾,所以佛陀為我們開演了次第法門,首先便是「諸惡莫作」嚴守戒律,從身口二業來規範自己,比如持守「五戒」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。身業清淨,心當中惡念慢慢減少,善念就比較容易增長,如此便能廣行利益眾生之事,如不傷生害命,長養慈悲;而不妄取財物,就能廉潔好施。所以能夠做到「諸惡莫作」,自然就能「眾善奉行」,這便是我們修行提升的一個方向。

  然而在「諸惡莫作,諸善奉行」的實踐中,心中難免有種種邪惡心念需要調伏,此時就必須在「自我觀照」及「反省檢討」處下工夫,去除貪心、瞋心、痴心、慢心等煩惱,這也正是「自淨其意」最重要的內涵。此時,一方面要多聽聞佛法,增長智慧,一方面也要藉由加行的工夫,如念佛、持咒、禪修,以加強定力,幫助自己調伏自心。所以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」雖是各別的,其實也是相通的,身口二業清淨了,意業也就跟著清淨,而意業的清淨,也需落實在身口二業上。

  其實所有佛法中的百千法門,無非不為「自淨其意」而施設,修行不是向外求,而是從「諸惡莫作」的自律中,使行為舉止端正、清白,在「眾善奉行」的實踐中使心意柔軟良善,在「自淨其意」的反省內觀下,歇下妄心,不斷地淨化、昇華,找回人人本具清明的自性。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離了世間不會有煩惱,也不需要佛法了,所以,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在指出:

佛法,是有立論的方法、而且是可被實行的,如果脫離世間覺去談,那只是玄談、空談

那麼,所謂的禪修,不管您在順境、逆境都能有實際的方法、修養而讓自已不起貪、瞋、痴

才不會發生「躲在深山平靜得像大師,到了菜市場吵架像白痴」這種情境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、武曲七殺坐命–女命不宜、帶孤寒、修行命‧
2‧心性樂觀、愛美‧自戀‧但疾厄宮生年忌星坐守、只重視自己感覺、不在乎別人感受有點自私,天主教或基督教教會或禪修會去找就會遇到你未來的另一半o
7、你先天体質不好‧由於內分泌失調–引起的肝膽疾病要在這方面加強保健o
8、由於羊、陀夾命加上大運25~34歲空刼入大命‧大忌文昌化忌在辰宮‧又是本命父母宮、文書、上司、長輩、貴人╴全變小人‧去年年運重疊、不順可見o
9、今年祿星入命本可一吐霉氣、無奈流年忌星太陽化忌在夫冲官又是本命父疾線上希望又破滅–
l0、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‧必先苦其心志、勞其月筋骨、餓其体膚、行弗亂其所為、增益其所不能、這是上天的考驗、早日修行吧!

2014-09-22 15:58:14 補充: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以佛陀的指導而簡釋如下:

功德是善念善行中, 無所得.無所求而來的。

它的計算單位是"心量"

是看你的心量大小而遞增的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
去年在家附近的健身房辦了張年卡,本意是想利用健身房的器材減脂塑形,但後來瑜伽房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。也是從這裡,我開始認識瑜伽,了解瑜伽。

“高溫瑜伽”這個詞第一次見是在張小嫻的某本書中,故事中的女主角報了個高溫瑜伽課,在夏日的傍晚來到密閉的瑜伽房,在悶熱中痛快流汗。我一邊想象著那樣的情形,一邊很好奇希望有天也能嘗試一下。而我沒想到很快我就遇到了這樣的機會。(這種類似的巧合實在太多了)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+9+9+7+4+2=32
3+2=5

5

本篇文章引用自此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40212000010KK03972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禪定與冥想...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領域...

冥想是一種[專注的深沉思維或觀想]..

禪定是遠離思維的心一境性...

走不同的道路..就會有不同的風光...不能混在一起!!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簡而言之就是-----

無選擇的覺知

本文引用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905214054AAL1l4H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      現在我會播放著海浪聲,放鬆地坐在椅子上,讓臀部跟雙腳平均分攤著身體的重量,打直上身,雙手放在膝蓋上,想像自己獨自身處在偌大的海岸旁,所有事物在海洋面前都是無差別的渺小。緩慢的呼吸,讓空氣輕柔的通過口鼻,慢得像是在品嘗空氣的味道跟溫度一樣。每當心中升起一個想法,就跟它說「知道了」,讓想法自然退去。有時候因為想法而產生了其他的想法,或者想到甚麼事件感受到了情緒,也沒關係,只需要繼續對著它們說「知道了」,然後重新專注在姿勢、放鬆、呼吸和海浪聲上。有時你彷彿能看到自己平靜的畫面,並且沉浸其中,你發現雜念散去了,你的思想是如此清明,用心感受並且保持這份清明,無論如何,海浪聲都會幫忙你會帶走你的思緒。



以下內文出自: http://bossfour.pixnet.net/blog/post/205965472-%E9%9D%9C%E5%9D%90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跟你分享,我的經驗!!
平常工作、家庭二頭燒,雖然有聽說過靜坐的好處,但總是撥不出時間來靜坐~~不然就是靜坐時頭腦亂哄哄,或是靜坐沒多久後就開始想要睡覺了,所以後來根本就再也不會想靜坐;不過有一次同事介紹我去參加一個靜坐課程,因為是下了班直接去,現場的環境加上燈光讓我整個人都想睡覺,當老師開始上課介紹什麼是靜坐、靜坐的好處在那裡,我已經開始打瞌睡,真擔心我在靜坐時就真的睡著……不過正式進入靜坐時,起初15分鐘我還是很累無法集中,但很神奇,在老師一個一個步驟的帶領之下~~~我的頭腦竟然有種慢慢醒過來的感受,我真的覺得非常的奇特!步驟是:配合著自己的呼吸,將專注力放在呼吸上,再慢慢被帶入到一種寧靜中;靜坐結束後,我反而精神更好、身體也輕鬆許多。

在課後我也請教了他們,我才知道,原來在靜坐時他們會點上特殊的香,可以比一般靜坐更快達到效果,在家裡靜坐應該要注意些什麼?或是要在什麼空間?什麼時間點靜坐效果是最好的?他們工作人員說其實靜坐時不會特別準備些什麼,只需要為自己準備短短的30-40分鐘,如果能盡可能在不被打擾的空間裡完成那更好,剛開始練習時不要強迫自己一定要如何,帶著一顆輕鬆的心情去做這一件事,因為那次的感受真的很不錯,我回家後強迫自己每天花20-30分鐘去靜坐,不過可能因為沒有在那樣的環境及老師的帶領,我較難做到與那天同樣的寧靜度,但嘗試了幾次後,我也慢慢的可以抓到要領,我也透過靜坐穩定了我時常焦慮、起伏太大的情緒,可能是因為情緒變的穩定,也漸漸改善了我與家裡的關係,現在我也會定期的參加他們所舉辦的活動,而在老師每一次的帶領下我總可以體驗到不一樣的層面。

PS: 我參加的這間是由叫做聖達瑪的機構舉辦的
你可以再搜尋看看相關資料!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有為的現實世界中, 集體教導就會產生認證的過程出來, 由上層來認證下層, 但問題來了, 上層未通達一知半解, 認證了下層. 迷者追求上師, 此上師未通達卻獲得認證. 以迷解迷, 仍然是迷. 但在此版勸說大家不要入迷將近兩年, 但是又有多少人聽得進去.
以最近的社會實例來說, 某個消防救護員有救護證照, 到救護現場時卻不會操作, 茫然不知救護過程序與器材使用.
唉!修只要靜心去體會身體與外界的互動, 自然能夠體會道行. 知不知道自己心裡有數. 又何必在那邊搖旗吶喊.

引用自: https://tw.answers.yahoo.com/question/index?qid=20150326000015KK08623


文章標籤

micheah7487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